close


【測試鞋款】Air Uptempo Speed AF us8.5




1. 踝部支撐(Ankle Support):


(1.)支撐性(Support):
腳跟的基底部分並沒有配置穩定器,而選擇在左右各放了一片所謂propulsion system來增加支撐性。就支撐性來說,這兩片的確有某種程度的效果,但是只停留在後衛鞋的尚可程度標準而已。接近四方體的筒身,沒有任何緩衝或拉回正常狀態的設計,使用者最好祈禱別翻船,否則一翻下去可能會很悽慘。(6)


(2.)活動性(Versatility):
就衝刺時的前後活動來說,後方挖空的設計與前方鞋舌,甚至與最上面的鞋帶孔同高,而兩部分都是不太容易輕易彎曲的材質,所以跑動起來前卡後也卡,襪子再高也都很不舒服;側向的活動也因為沒有內襯的緩衝,還有鞋帶和鞋面縫線走向設計方向相同,使得鞋帶一旦拉緊之後,左右方向一開始會很不容易活動,久了之後卻變成鞋帶拉再緊,腳踝左右的空隙還是很大。這時活動性確實有提升,但是保護性幾乎等於沒有了。(5)


綜合評價:(5)




2. 抓地力(Traction):


在廣布鞋底的魚骨紋之外,在幾個特別容易磨損的重點部位,speed都有較其他部分為細緻的魚骨紋作加強,因此無論室內室外,都提供了相當好的抓地力。不過搭配起speed本身側向穩定性不足的缺點,反而提高了翻船的可能性。不過在單單討論抓地力的本項目,speed還是可以得到分數的。(7)


3. 舒適度(Convenience):


(1.)避震性(Cushioning):
採用的是3/4-encap氣墊,在前腳掌的反應不錯,但在後腳掌就沒有如此明顯。隱藏式中底材質偏硬,有助於地面反應,但對避震性就無法提供良好的吸收作用。(6)


(2.)包覆性(Fit):
鞋帶孔設計相當高,在uptempo的logo附近有三個鞋帶孔,照理來說應該包覆得很好才是;而在腳踝部分,左右完全沒有任何內襯,類似於2k3的挖空,使腳直接與最外層的鞋面接觸。這樣的做法降低了重量,卻也直接使得包覆無法完全符合腳型。最糟的還沒結束,腳跟後方的弧度幾乎是沒有,鞋筒近似於一個正方體,跑動時腳跟可以毫無阻礙的順暢上上下下活動。前方的鞋面掩蓋住了中底,同時也造成了較寬廣的鞋面,前腳掌也可以順利的左右移動,只是是在鞋內部。往好的方面想,這樣至少可以增加些許的空氣對流,比較透氣些吧。(4)


(3.)透氣性(Ventilation):
鞋面上無論內外側,完全找不到任何透氣孔的設計,這也就罷了,連鞋舌都採用全皮面設計,就算腳踝毫無內襯,一連幾個小時下來,腳底已經是非常悶熱的感覺。(5)


(4.)足弓(Arch):
外底是整片式的魚骨紋,從後方來看,腳弓部分也沒有發現任何的穩定或抗扭轉裝置;在穿著的時候在鞋內也沒有任何足弓弧度感,因此在足弓的扭轉和支撐上speed的表現並沒辦法給予好評。(5)


綜合評價:(5)




4. 反應性(Responsiveness):


前腳掌隱藏式中底和小到幾乎沒有的trigger,加上3/4-encap,組合成了左右輔助側移功能等於零的一套系統。因為離地近,所以反應很即時;後方也是近乎垂直的鞋面,讓整雙鞋對於橫向施力完全沒有任何抵抗。對於側向移動頻繁的後衛來說,這套組合是相當要命的。(4)


5. 耐用性(Durability):


重點部位加強的外底,合成皮面製作的鞋面,以及無內襯的設計,都使得這雙鞋耐用程度往上提升。不過這大概成了這雙speed唯一的優點。(7)


6. 重量(Weight):


沒有任何內襯,薄鞋舌,隱藏式輕量中底,都一層一層的減輕了這雙鞋的重量。輕歸輕,但鞋子也不是輕穿起來就會舒服的東西。(7)




7. 總評(Overall):


這雙如果定位在後衛鞋,我可以直言:作壞了。穿起來的第一個聯想,讓我想到hyperflight。穿過的人就可以想像有多糟,況且人家還是zoom!鞋身無法提供完整包覆,橫移無法穩定的停止和轉向,衝刺時鞋舌鞋跟同心齊力的和自己小腿皮膚對抗,腳底還常常跟鞋內底分手又複合,不只是後衛,連中前鋒的需求都無法滿足。hyperflight的外型尚有部分支持者,我想或許是該替speed找一些不打球的族群來接受的時候了。


綜合評價:(4)




8. 註解(Note):


滿心期待,因為外型好看,但是穿著之後徹底失望,因為包覆不好,連走路鞋的功能都難以勝任;更何況有人的走路鞋是會前後一起磨小腿的嗎?我已經屏除對他的期待與失望之後,才開始動手寫評論,如果是剛穿著沒多久就開始寫,我想分數會比現在給的更低。給看完之後仍想要入手的勇者們,原尺寸即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N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