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PTT,煩不煩啊?


別這樣嘛,看PTT是我少數能做的嗜好,不但可以保持心情愉快,還能確認我依舊是屬於那種少數頭腦清醒而且耳聰目明的球迷族群。


主板上太陽preview的討論串不但引出了一堆封筆已久的老人家閒話家常,同時也爆出了許多話題,讓我有「這些不是常識嗎?怎麼還有人不知道?」的想法。不過今天要聊的這個話題不算,畢竟沒有對錯和優劣,純粹只是看到有些將它們分出「對錯」與「優劣」的人,覺得有些可笑罷了。


看數據還是看比賽準確?it depends on what you want to see. 光看數據不看比賽,就算是數據科學發達棒球也不能如此;看比賽不看數據,在不知道怎麼看懂比賽之前,就會冒出很多所謂「印象派」情景出來。


以我自己來說,只看過三遍以內的球賽,我不會發表任何評論。當然這並不是提出一套規則然後所有不遵守的都要拿出來鞭,畢竟我的資質駑鈍,拍馬也及不上戰術板專家非人sssfrost,沒辦法一邊看比賽一邊就能以「球迷」與「觀察家」的角度同時去享受。從球迷觀點當然什麼飛身灌籃和空中接力等精彩動作說不喜歡看我想也沒人會相信,不過我也要在享受完了精彩懸疑的第一次觀看之後,才能把眼光聚焦在其他不起眼的,或是更細微的角落。


因此,若沒有辦法從觀察家的角度著手來分析比賽自然很多地方就容易被表面所蒙蔽。舉個例子,我方成功抄截一個傳球,並且以多打少快攻反擊並且上籃得分,這樣一個play球迷也許只關心的是最後的那個finish move精不精彩,而實際上,我個人就沒有辦法在一次的觀看當中,就能同時掌握這次防守的全場布置與攻方的應變,最後如何導致失誤;而在快攻推進的同時攻方箭頭的走位路線,拖車如何跟進,防守方如何組織分配一次transition defense,以及最後攻方決定完成出手的配合等等情形。


從上面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在看比賽的時候,從這樣的一個攻防轉換有多少東西需要去注意,更遑論若自己是在情蒐時看錄影帶,更需要注意「哪幾位球員會被分配在第一線防守的位置、哪一位球員對傳球路線的預測能力、哪些球員擔任箭頭或拖車時有什麼走位習慣路線或攻擊習慣位置、擔任組織球員是如何完成這次反擊」這些繁瑣卻又相當重要的事情。那麼這些畫面在傳統數據上代表了什麼?


Turnover*1,Steal*1,Point*2。


就算引入Hollinger的各項經典統計方式,終究也是無法完全呈現出如比賽畫面般精彩且生動的資料。


那麼看數據不如直接看比賽吧?數據最大的好處在於其統整性。無論學過的是哪一種統計,都能知道樣本越大,對統計結果的代表性是越有幫助的。但是對我們的記憶力呢?可就不一定。因此同樣的強烈畫面如果出現次數多了,自然能夠在腦海中反覆加強我們的印象,這些情形有真也有假,意思就是有些事情就是這麼單純,如「Dwight Howard最擅長灌籃,而禁區外的跳投把握性不高」,或者是「Leandro Barbosa只會切同一邊」,這些由球員本身能力或習性直接反映出來的現象。


然而像是攻擊與防守陣型,類似這種球隊整體性而非球員個人所綜合表現出來的結果,用數字來看就會有失其準確性。例如:「Eric 在01' 76ers的防守上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Nate McMillen為什麼是超音速先生」,「95'-97'超音速的陷阱防守為什麼恐怖」,甚至「抄截王Larry Hughs為什麼防守評價依舊不甚出色」這些範圍比較大的話題,尤其是一些所謂貢獻是「數字上看不出來」的球員們,往往都得從比賽中才分得出真偽。


要完全鄙棄數字也不是不可以,不過必須要在「完整消化」完數以「百萬」計的比賽錄影帶以後,還能保持思路清晰不被某些Highlights畫面所誤導,才有可能做出不致偏離事實太多的推論。


統計數字其實就是設計來讓人簡化一些龐大且繁瑣的項目與資料,用具有代表意義的數字來說明真相。既然追求的是真相,就沒有什麼「我的正確你的不正確」這種疑慮,因為真相只有一個。


像是威力踢那種數據高手,翻數據就跟按計算機一樣簡單。對我這種對數據相當苦手,統計修了四年才過的偽自然組來說,想要避免空談與放砲的方法,就是反覆的看比賽,然後


設一個個人部落格躲起來臭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N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