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測試鞋款】Air Jordan XIX us8.5




1. 踝部支撐(Ankle Support):


(1.)腳踝包覆性:腳踝處厚實的填充物能夠完全的將腳踝上下包覆得很厚實,經過幾次劇烈活動之後也並沒有疲乏的現象,能在不影響後衛所重視的活動性前提之下盡可能提供最大的包覆性。鞋後跟的魔鬼氈也確實的盡到了它的本分,提供的包覆對於1號到3號球員來說都已算是非常足夠.XIX也不會出現任何腳踝會滑脫的現象。(9)

(2.)支撐性:厚實的腳踝包覆內部一如傳統AJ鞋一般並未有任何特殊支撐設計如猴爪之類的構造,僅在與中底連接處有段1cm左右傳統的補強設計(小冊子寫這種材質是FOAM),往上延伸均為普通鞋面材質,故並不適合強烈需要腳踝穩定性的4號5號球員。不過前後腳掌分別加強的內外側支撐部分也的確可以在不影響左右移動的條件之下,分擔部份腳掌內外翻時的壓力。(5)


綜合評價:(7)




2. 抓地力(Traction):


(1.)室外水泥:無論是膠質外底或S型橡膠部分,在室外水泥廠地均有很好的摩擦力,後衛使用頻繁的變速和突破時必備的抓地力都能在如此的設計之下有相當良好的發揮空間;前腳掌的三條深刻紋是在場地略有砂礫時的最佳提供摩擦力的部分。(7)


(2.)室內木板:在乾淨的室內木板場地之下,無論是AI式連續晃動,還是explosive first step的瞬間加速,以傳統外底為主且在外圍部份以橡膠補強的XIX外底,都有相當完美的抓地力和轉向時的鎖死地面能力。當然,這跟非常好的鞋身包覆有著更大的關係。(9)


綜合評價:(8)




3. 舒適度(Comfort):


(1.)避震:全腳掌zoom air+腳跟double-stacked zoom air-sole),與XVIII相比,只因為明顯地更動了碳纖維板的位置,使得由腳掌傳達壓力與氣墊回饋的彈力都能得到最直接的溝通,不會再有XVIII時難以著力的感覺。經過ultraflight和ultraposite的驗證之後,如此類型氣墊的配置有著不輸給shox和max air的吸震性,並給予更迅速的反應,其對後衛的效果是無庸置疑的。


(並且XIX更多加了一個zoom air-sole unit在腳跟,小冊子是寫"double-stacked"..)回到"傳統崗位"的碳纖維板,能在最接近衝擊發出點-地面的第一線上平均分散大部分的壓力,使得腳掌不會有某點在瞬間特別受到巨大的壓力而產生不適的機率減到最低。更別提他在重量上的的貢獻(後述)。(9)


(2.)透氣性:經由纖維條交錯而成的cover對於包覆性的幫助有限,卻在透氣性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經過2節24分鐘的比賽,我不得不讓我的腳離開球鞋出來透氣,而我並不是個經常會出腳汗的人。加上腳踝處後實的包裹,少數的透氣孔發揮的作用有限。短時間或許可行,但若要穿著並且連續進行20分鐘以上的比賽,XIX不甚佳的透氣性可能要列入賽前準備時的考慮。(5)


(3.)足弓鞋型:我沒有扁平足,腳弓彎曲度屬於正常腳型,XIX的足底設計對東方人來說並不會有早期AJ鞋所帶來的困擾,正常SIZE即可,腳弓對於一般人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困擾才是,對東方人來說是很General的鞋型設計,較Hurache 2k4來得寬,也比SWIFT,VAPOR等等AF鞋窄(我個人穿著AF鞋型都會覺得太過寬鬆)。所以XIX是不太會有任何腳底在鞋內滑動的情形。(8)


綜合評價:(8)




4
. 反應性(Responsiveness):


(1.)鞋底:Phylon中底,高密度的內襯,質輕穩定的碳纖維板,構成了這雙鞋的精華部分-鞋底。我個人甚至認為比過去AJ大部分認為球鞋中的王者AJ14還要更舒適有力。貼地的前腳掌和吸震的後腳掌,搭配輕量化的碳纖維置入中底,有著比XIV更好的避震性,比XI更迅速的反應性和耐用性。我個人從穿上這雙鞋的那一刻起就知道,這是雙足以和foamposite one一較高低的籃球鞋。


(當然,不算通貨膨脹的話,價位上XIX已經贏了....)(10)


(2.)鞋身:如果說cover完全對包覆沒有幫助的話是騙人的,但是程度大概跟那兩條感覺隨時會被拉斷的鞋帶差不多。在鞋帶拉緊,魔鬼氈扣緊之後的包覆感的確像穿上了一雙厚襪子一樣的毫無隔閡。腳踝包覆已經談過,另外側面鞋身的車縫補強設計,對於左右橫移和轉換方向的支援一樣是有非常出色的表現。(9)


(3.)鞋底:優異的抓地力不再贅述,個人最欣賞的部分是內外各一的突出補強部分和S型膠質位置。雖然2k4和swiftII等等都有類似的設計,但是這兩雙的鞋底在橫移或是腳側先落地時總是會有非常僵硬,stiffy的感覺,然而XIX完全不會有這種現象,在對內外翻的加強和左右平移煞車的穩定有無可挑剔的功效。當然,這絕對也跟鞋底S型補強設計有直接的關係。在鞋底補強設計上,說XIX是目前所有球鞋中遙遙領先的王者也絕不為過.(9)


(4.)cover:一般球鞋是不會有這項,但是因為XIX的COVER據說會戳到小腿而造成不適甚至傷害,勢必有需要另外說明。我在穿著比賽加上走路約兩天的時間其中,並不會有如此的狀況發生,襪子也只是普通中統襪,並沒有蓋過會摩擦到的部分。兩方會有碰觸,也只有再比賽快攻時急速跑動的狀況底下才有發生,其他時候倒是相安無事。(所以才會推出沒有COVER的奧運版和黑金?)(-)


綜合評價:(9)




5. 耐用性(Durability):

(1.)室外水泥:別鬧了,這是雙6500NTD的"籃球鞋"....

(2.)室內木板:一般品質的籃球鞋,如果每次使用之後都有清理並使其用途單純化的照顧之下,都可以使用很長一段時間(我的白銀turbine買來就是used 80% new,還用了一年多到現在還非常好穿)。XIX身為理論上NIKE的最高科技結晶,自然耐用度也有一定的保證。不過這次既然捅出這麼大一個蔞子,還變成全台限量,我也不敢說他可以穿多久。不過....就算COVER的纖維斷光光也還是可以打球吧!看著入手的幾雙XIX COVER FIBER的慘狀,其他地方依然有水準以上之外,我只能說,對這片"蛇皮"非常沒有信心....(5)




6. 重量(Weight):


雖然說了XIX非常多的好話,但是重量上就一定是近年AJ的一大問題所在。尤其在我一般用鞋是輕量化非常優秀的TURBINE,AJ XIX的重量就讓我感覺穿了一雙非常"厚重"的襪子一般,隨時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存在。至於會不會影響移動速度,應該還不到如此地步,不過在近年後衛鞋徹底輕量化的趨勢之下,實在不得不承認AJ XIX在重量上的確是屬於"Shaquillie O'neal"等級(不然也有Charles Barkley等級....)。(5)




7. 總評(Overall):


我個人心目中的最佳球鞋前兩名一直都是Foamposite One和Air Zoom Flight 96。然而在最近穿過XIX上場征戰之後,要爭第一名或許言之過早,但是已經確實超越ZOOM AIR的始祖-Zoom Flight 96的第二名了。


雙鞋最適合的對象應該是2號3號位置的球員,無論是Reggie Miller類型還是Latrel Sprewell類型,甚至像Baron Davis或Stephon Marbury之類的一號(Jason Kidd也穿過,不是嗎?),也都會發現這雙的優點而愛上他。說得更直接一點,除了Shaq和Brad Miller這種非常需要腳踝保護,重量也偏重的球員以外,包括J.O'neal和Kevin Garnett在內的高大速度型球員,也都可以考慮這雙Air Jordan XIX。


當然,只要掏得出6500NT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N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