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球隊組織分析】


教練與球員養成,一直是我相當有興趣談論的話題,不只是因為現在國內這方面的制度與設計相當欠缺,更是因為絕大多數人同時也忽略了在學生校內隊伍等級也有從事這些規畫的必要性。


有許多理論的東西我先不在這裡談,畢竟能靠憑空想像而融會貫通的人真的只佔少數。因此我先就球隊的組成因子開始,進而切入各個組織的分工與重要性,最後舉出自身的經驗,從中分析各個決策與計畫的原由與目的,好讓大家能利用較為接近生活的實例來理解一些很複雜艱澀的觀念。


同時,雖然棒球籃球是兩碼子事,不過其中許多觀念是可以放諸四海而皆可行的,甚至到了冰上曲棍球和美式足球也都有它應用的所在。andre的文章一直都是條理分明而敘事清楚,大家可以到
【這裡】參考一下在棒球該怎麼看教練與球員養成的問題。


首先讓一些對於職業運動球隊當中球員以外的附屬機構不甚明瞭的人有個大略的概念,同時這也是目前國內CPBL與SBL最讓pixnet上許多專業球迷惋惜與痛心的地方。怎麼說呢?我舉一支財力普通而市場中等的NBA球隊來說,像尼克和快艇這些極端的例子就先擱一邊去。


除了名單上登錄的15名球員以外,球隊的架構還可粗略分為行政,人事,紀錄,戰術,醫療等相關組別,名稱或許有些變動但所從事的工作都是一樣的。




【行政部門】


行政部門包括球隊的門票等周邊商品的銷售,主客場的住宿和交通,以及包括收入支出合約等有關利潤的統整。關於合約的部份有時會被分劃到人事部門,因各球隊不同而定。這部份所參與的人員大部分都不會直接參與球隊的運作,也鮮少出現退休球員的轉業。行政部門的職責就是吸引球迷入場或買東西,賺夠多的錢來付球員的合約。而在經營權轉移時這個部門才會有比較高的曝光率,就如同前陣子老鷹董事會的茶壺風暴,其實也就是行政部門內不同聲音的角力。


因為牽扯到現實的利益,故行政方面的黑幕相當多,報導自然無法量產,不過身為球迷也實在沒有必要去了解這些資訊就是了。當然,若你是個手上有個一兩億的閒錢想要買一支職業球隊來玩玩看,這裡就是你首先要接頭的地方。


一般說來,行政部門與球隊的比賽不會有太多的干涉,而是會跟人事部門所能運用的籌碼有絕對密切的關聯。不過自從德州某老闆開始以個人風格管理球隊運作的情形出現之後,這個原則也沒有這麼的絕對了。以現在的聯盟來講,行政干涉球隊運作的典型,除了樓上那位德州老闆以外,就是某金王朝的老闆啦。




【人事部門】


人事部門望文生義就知道是掌管人事,而這也是球迷從看熱鬧晉升到看門到之前會慢慢熟悉的地方。舉凡新合約的簽訂,舊合約的延長,新人選秀與尋找自由球員與教練團人選等等,只要跟球隊組成份子去留有關的事情通通會在這裡定案。有趣的是,一般球迷謾罵的對象,排名第一肯定是總教練,而第二的就是人事部門的GM了。GM,General Manager,可說是人事的頭頭,簽誰火誰GM都有很大的決策權。球隊之間的交易,最後就是靠各GM之間的交情與心計血淚交織後的結果(誤)。


人事部門的組成除了GM以外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球探了。從小小球探到高級球探,從駐外球探到駐地球探,林林總總人數相當多,大概是球隊中和教練團並駕齊驅的龐大組織。NBA為什麼可以這麼神?從本土某鄉下小鎮有個籃球神童,一直到海外某小島上有個二米五的大個,各種資訊無所不包,就是來自於這些球探的報告。經由高級球探彙整之後再與GM協商,最後達成選秀與自由球員的採購依據。


別懷疑,很多高中都有各職業球隊的球探,以十年為單位的時間專門跑某些學校收集學生的比賽記錄與錄影帶。人事部門最大的支柱就是球探團和紀錄組,而球探很多時候也會同時從事紀錄組的工作。


這才能勉強叫做向下紮根,台灣的兩個聯盟可能連這四個字都不會寫吧。




【紀錄部門】


拜數據統計越來越盛行的關係,紀錄也越來越受到原本應該有的重視。為什麼說原本應該有?大家都知道棒球是個數據的遊戲,連專有名詞都可以編成字典。籃球?普遍被認為是速度較快,瞬息萬變的運動,其數字因為樣本空間的變化太大而不穩定性偏高,因此從以前就沒有如同棒球一般有如此多的人員在研究。


但是籃球的數字不重要嗎?就如同各種運動的數字一樣,有時候可以占有決定性的因素,有時候也能跟垃圾一樣寫在紙上都嫌浪費資源。


另外還有一個常見而被大家忽略的觀念就是,數據統計並不是職業聯盟專有的資產。我老實說好了,同樣一份出手位置頻率與命中率的分布圖,對職業球員來說可能會起到60%的作用,然而對於業餘球隊甚至校隊系隊甚至某偽國家隊,效果可以達到85%以上。這個現象我將會在後文中舉例說明。


一言以蔽之,有數據組加上好的分析專家,一支球隊臨場將可發揮超過100%的能力。




【戰術部門】


戰術部門方面,最大的核心成員就是教練團。經由紀錄組與球探所提供的資料,將可擬定出最合於自身球隊特性與人員素質水準的基本攻防體系,最後再在每場對戰之前針對不同對手而設計出針對性的作戰計畫。


這個部門是最有趣的地方,不過若想深入了解教練團與戰術的運作,研究者本身必須要有一定的戰術修養與觀察能力,配合大量比賽樣本的閱讀,才能做出相對起來較為正確的推論。我這樣的觀點其實跟andre對於球路的辨別有很大程度的雷同,都是在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利用觀察能力來持續吸收各種比賽的表面現象,最後提升自己的判斷力。


不過有句難聽的話得奉勸對於這方面有興趣的讀者,翻翻戰術書背幾個聯防陣勢,是不可能看懂NBA比賽的大多數play。職業層級之所以為職業,就是因為假如我方打了個教科書上的2-3區域聯防,對手的控衛馬上就能叫出三個以上的戰術來破解。現今大多運用的戰術都是由教練團根據基本原則,配合隊伍中球員特性來做修正,尤有甚者能融合數種不同戰術,融合許多優點,更能靠偽裝來欺騙對手,進而讓對方叫出錯誤的戰術而中計。


那怎麼辦?多看比賽,多討論,別為每個play設限。怕錯而不看,那是永遠學不會的。




【醫療部門】


醫學界是個很特別的生態系,因此我盡量用淺顯的詞彙和分類來介紹。


醫療部門又可以分為急救,診斷,治療,復健等。舉個例子好讓大家了解。今天隊上主將投籃之後落下忽然倒地不起,此時急救部門人員必須隨即上前,除了安撫球員情緒之外也必須馬上判斷出傷勢嚴重性。雖然不一定能馬上了解受傷的精確部位與情況,但此時球員還能不能打,除了球員自身的意願以外,通常就是急救部門所決定。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球員受傷進入休息室之後沒多久又能上場打球,就是因為急救部門在做了一些簡單測試之後,認為繼續比賽並不會隨時造成傷勢的過度惡化,才會允許球員繼續上場打球。注意,受了任何傷勢又再繼續運動,絕對都會造成傷勢惡化,除非你傷的是頭髮。能夠繼續上場的前提是:球員本身願意,戰情激烈,急救處理之後能暫緩患部受到破壞。


診斷部門包括了一些大家略知的高級設備,如X-ray與NMR等等。這些設備能夠在比賽過後的空檔裡更精確而清楚的判斷受傷的部位與可能演化的走向。大部分球隊都會在這方面與大型醫院合作,畢竟這些儀器貴雖貴,也不是砸錢買來以後就可以當電燈一樣隨開隨關的。通常這個球員在受傷之後需不需要接受更進一步的治療,或是處理以後在DL休養幾天即可,在診斷部門判定以後就可以有個定案了。


治療部門簡單說來就是醫生。開刀重建移植等侵入性的深度治療通通在這裡進行。這個部份就絕對是醫院負責了。要養個醫生能治手治腳治拉肚子治感冒可沒那麼容易。


復健部門就是在經過深度或輕度治療以後球員的休息站,通常來說越嚴重的傷勢其復健時期也越久。而在復健期間任何可能造成傷勢惡化的事情都是嚴格被禁止的。若是量化來看,復健一個月也許可以讓傷勢回復20%,而只要下場打個球或跑個三層樓梯,這20%就連拿來扣都不夠。這也是考驗球團,球員,以及醫療團隊耐心的關鍵時刻。我們常常聽到的『傷勢復發』,除了痊癒以後運氣不好又傷到一樣部位的情形以外,十有八九就是復健沒完成就急著推上場,最後演變成所謂的『宿疾』。


台灣的球員們,對不起,這個部份的東西我們聯盟都沒有。




【結語】


本篇文章大致上就是用很粗的分類和很淺的詞彙來告訴大家一支想要長久運作的球隊,在球員以外需要的各種相關人員的編制與組成。至於andre該篇文章其中心思想『球員養成』本篇尚未提及。若是有興趣的讀者請留言,我就會加快腳步儘量早些完成續作。


如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N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